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本报报道组有针对性地采访了食育领域代表、委员及行业专家,共同探讨了“食育要从娃娃抓起”这个健康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受访时表示,食育是食品和营养方面很多学者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应该包括几个方面:第一,食育,不仅仅是要吃饱、吃好、吃出享受、吃出健康,而且要让下一代从小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第二,食育要让中国学生了解基本的营养知识和膳食平衡。第三,食育,中国有几千年的养生文化,要让中国孩子从小具备养生理念和习惯。第四,食育应该让下一代养成懂得节约的良好习惯。食育也包含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工作,食育跟美育结合才更能相得益彰。
食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食”的知识,从而引导“食”的正确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食育应该从小学就开始进行。小学有很多有利条件,小学生对食品的认知还比较空白,没有错误的先入为主。既然是课程,那么食育老师要教什么?陈君石认为从当前的形势来讲,主要是营养和食品安全,建议营养占比较大的比重。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张凤宝认为,食育要从娃娃抓起。目前,我国从幼儿园开始就比较重视,但是作为家庭更应该重视这项工作。食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完成。作为一名高校管理者,在张凤宝看来,学校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大前提下,应该给学生培养一个健康饮食的理念。比如远离垃圾食品、营养要均衡等等,这些应该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项工作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并且把工作做实做细,日常对学生要进行相关辅导,甚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该着力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