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颜志华 发自新疆 11月1日开始至1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水产科学研究所,集中在巴州若羌县台特玛湖进行增殖放流440万尾鱼类。其中首次放流了两万尾濒危野生鱼——“新疆大头鱼”,让其回到故乡,用实际行动装点美。
为了时时掌握新疆大头鱼回到故乡的情况,和随时能够对其追踪,自治区水产研究所专门在每条大头鱼的身体上做了荧光标记和定位芯片,以便更好地研究它们。“这是新疆第一次向台特玛湖放流扁吻鱼,也是第一次采用标志放流的方式。放流的扁吻鱼体内注入带有编码的PIT电子标签,经过若干年后可以通过无线射频获取扁吻鱼体内标签的编码,从而了解到它的生长情况,掌握放流效果。” 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牛建功说。
此次放流的扁吻鱼又称新疆“大头鱼”“虎鱼”“南疆大头鱼”等,属鲤形目,裂腹鱼亚科,扁吻鱼属。是世界裂腹鱼中的珍贵物种,起源于3亿年前,有着古鱼类活化石之称,属一级保护动物,与陆上大熊猫同属一个级别,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
据悉,此次自治区2020年集中增殖放流项目,共向台特玛湖放流新疆大头鱼两万尾。这两万尾大头鱼,是2005年左右新疆水产科研所,历经4年的时间,在塔里木河流域7大水系25条河流,采集鱼类标本3000余尾,经过近10年的科学研究繁育而来。为了让台特玛湖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进化水体和增加鱼类的食物链,使其更好地生长和恢复新疆大头鱼的种群。
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蔡林钢介绍说:“首次向台特玛湖增殖放流鱼类。增殖放流的鱼类中主要包括鲢鳙鱼,还有草鱼、扁吻鱼,还有一些其他的鱼类。扁吻鱼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重点保护鱼类扁吻鱼原来在台特玛湖最早是有分布的,这次放流让它重新回归故乡、回归故里。”